有一位做EC(電商)的朋友跟我抱怨,近年來花錢砸廣告,獲取客戶訂單的行銷成本越來越高。一個新客首次訂單的平均利潤,基本上是cover不掉花出去的廣告成本。每一次的獲客都靠廣告撒錢,客人後續不知去向,或是每一次的顧客到訪都像一次的邂逅,缺乏顧客資料。這個情境,也許對很多企業主來說並不是太陌生。
人才的價值 以下有幾個層面的問題可以思考: 市場面:可能來自流量紅利下降,曝光成本高。同時,競爭者增加的干擾,造成轉換率降低。 工具技術面:沒有足夠的工具應用,以做後續顧客經營的資料建立,協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例如: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ABM (Account Based Marketing)等應用。 人才面:廣告投放能力差異、行銷內容策略發展、數據標籤能力、系統導入能力、系統整合機制、跨部門協同整合力。 面對市場挑戰,怎麼因應?面對工具效益,怎麼運用?這是人才問題。 自己是不是人才的焦慮 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會想,自己在工作崗位上還是不是個有價值的人才?也許昨天是,但今天不是。 以我的例子,科技的創新、數據應用的方法論、平台生態帶來去中間化的影響,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專業上的核心價值。 相較於現今,行銷5.0談MarTech運用,個人化。直接掌握大數據、科技工具運用,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所需能力大不同。也許每個人都跟我有一樣的經歷,唯一解方也只有不斷學習。 企業經營者的人才焦慮常常聽到企業感嘆找不到人,面試報到率低,到職率更低。終於談好薪水,來了很難用。或是好不容易錄取的新人,最後卻決定去送餐。 面對這個企業普遍的現象,難免會有沮喪,倒也可以思考教育的力量。其實MarTech的解方很多,有時候光是掌握一個新功能,可能已經直接幫公司省下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 除此之外,既有人才的升級、新進人才對工作的認同都離不開教育。以經營管理的角色而言,如何帶領團隊具足新能力,面對生態環境快速變化的新態度。不只在省思自我的核心價值,也在檢視團隊的核心價值與企業競爭力。這也是我在領導團隊時最大的體悟。 我想針對自我核心價值的省思,終身學習的必然性,提出企業人才教育、個人自我學習的看法: What to learn 要學習什麼? A.G.I.L.E. 能運用(Application):學海無涯,能用至上。運用是價值的展現。 具體目標(Goal setting):以終為始,具體檢視所需能力,作為學習目標。 能啟發(Inspiration):能啟動思考、領悟價值、創新思維是大用。 價值清單(Listvalue):職場價值清單的檢視。能力的獲取與自己的價值呈正相關。 可評估(Evaluation):學習內容成效可評估,例如,在新技術的運用、策略創新、協同合作、溝通能力等面向。 Why to learn 為何而學?因何而戰? Better Thought 為了更好的自己(Better you):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成就明天的你。 己立立人(Better fulfill):組織領導、平台式專案領導都期待落實與成就。 價值提升(Better value):價值創造,來自思考高度不同。 思維領導(Thought leadership):在碎片化、快速變遷的世界,與其盲從不如有思考力。為自己與企業開創新機。特別包括人文思考。 從行銷科技談學習,可以具體而微,哪怕只是掌握一個關鍵、運用一個工具,結果大不同。輕鬆學、積極用、快速調整。 也可以長遠佈局,顧客歷程、系統整合、商模再造,可大可遠,多思考。 期待在這個平台與大家與時俱進。為企業創造價值,從教育開始。 (本文作者為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教育長)
0 評論
2017年以前,我在全球傳播集團任職台灣執行長時,目睹程序化購買、DMP數據運用、廣告科技自動化、雲端大數據的概念在台灣市場快速發展。
數位轉型,行銷面臨的共同課題 短短幾年下來,整個傳播操作機制幾乎顛覆傳統廣告媒體代理業長久以來的操作慣性與獲利模式。比方說,FB廣告下單金額透明化衍生服務佣金的結構改變。廣告主也可以自行操作廣告投放,但是即使花大錢投廣告也不見得贏過社群的綜效,更重要的是顧客經營所對應的數據運用。 從過去每花一筆廣告費用,我要問客戶,賣得好嗎?來客數如何?到現在則是直接從系統、數據儀表板,呈現每一個操作手法、溝通渠道的績效。 行銷生財,事不同 行銷傳播,從長期單純透過代理商服務來管理運用大眾媒體,到社群平台衍生的自媒體傳播力成為顯學。消費者洞察從抽樣市調,到大數據的應用。第一方數據的興起成了不可逆的事。行銷的方式、手法、工具多了,paid media進入門檻大不相同,不花大錢也有行銷動能,關鍵在誰會? 行銷能力,人不同 小編:經營自媒體小編為王。 自操:客戶可以直接在社群平台操作廣告投遞,無需全部委託代理商。 數據分析師:系統、後台數據判讀分析,找對應策略。 系統工程:自有媒體網站前台後台經營維運與發展。 專業人才五花八門,檢視公司內部,好像這個也缺那個也缺。以上都有別於過去的較為單純的人才背景與能力。 財從哪裡來?先問才從哪裡來? 我們分別從甲方(企業客戶)跟乙方(行銷科技廠商)的觀點來看: 甲方的人才力,企業主面對數據的龐大、系統的推陳出新、科技應用的快速發展,怎麼選用廠商或自建能力?怎麼找出新的獲客模式?可能面臨跨部門的協作? 乙方的人才力,組織力是否能持續對企業的行銷傳播需求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務? 服務價值產出與收益可以找到平衡點嗎? 以上一切均涉及人才既有能力的提升或轉換。新技術人才市場的探索、領導組織管理能力的變革、企業文化的動能,無一不是跟人才有關。 承先前AMT理事長在DQI(Digital Quotient Index)企業數位力調查報告所提及的觀點,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在於組織部署及人才不足,也就是企業要從調整體質、補足(或培養)數位人才開始,再來執行數位轉型。 數位變遷對企業是衝擊,還是機會?關鍵在人才。而人才造就在於教育機制。未來教育機制對企業發展只會更為重要。 企業選才,始於人才既有條件與潛能的認定。只是現今,人才更新需求加速,原因無他,世界的變化太快,今日的人才,缺乏能力的精進,也可能成為明日的障礙。企業唯有透過培訓,持續人才賦能(enable),增進企業競爭力。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使命之一即是培育行銷科技數位轉型人才。因為我們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 談人才的取、育、用、留,其中的育,不管在產、官、學界都意義深遠。 企業,育才,必能用才。 政府、學校推動行銷科技人才養成,必有助企業取才。 行銷數位轉型教育功能,基本上就是為了以上的價值主張而存在。 期待在這個平台與大家與時俱進。為企業創造價值,從教育開始。 (本文作者為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教育長) 109年統計,台灣實收資本額一億以下的中小企業家數達一百五十萬家以上,佔全部企業家數98.93%。其中包含了一級的農漁業,二級的製造業與三級的服務業,善用行銷科技來協助品牌大成長,成為在疫情下的重要議題。
疫情減少了上街購買的行為,但這些消費行為都開始由線下轉到數位,所以能夠服務數位來的顧客是品牌能夠持續成長的關鍵,許多餐飲業開始與外送業者合作,而外送帶來的方便省時性,也讓體驗過的消費者回不去了。 行銷數位轉型三步驟 所以中小企業的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服務顧客的數位接觸點,包括選擇商品、下單付款與查詢訂單狀況。固守線下的中小企業,可能不知道顧客的流失是因為自己無法服務線上的顧客,進而拱手把顧客讓給在數位準備好的競爭者。 透過追蹤顧客旅程,企業把顧客可能的數位接觸點都佈建好,這些接觸點包含了顧客搜尋商品功能與使用方式、顧客詢問網友的口碑或使用心得與競品的比較等,務使顧客在每一個數位接觸點,都有正面的品牌印象。 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二步是做好熟客管理,實體的顧客可以透過店員的記憶力來辨識新舊顧客,甚至記得顧客的喜好,但轉到數位,就要透過CRM系統或是顧客數據平台(CDP)來記錄與辨識顧客,進而做到個人化的服務。顧客的關懷、售後的追蹤,消費的喜好,這些熟客資訊都有助於促進顧客可以買得更多,關係維持得更久。 獲取新客是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三步。實體店面靠的是馬路上的人流量,在小巷內的商家,就要靠招牌、傳單等方式把人流導入巷內。所以在轉型的初期,要把線下顧客轉成線上顧客,但接下來就要開始思考,顧客可能可以從哪些有流量的地方引導過來。搜尋引擎是許多人會想到的地方,所以有些商家會下關鍵字廣告或做好SEO來導引流量,有些則靠經營臉書的粉絲,有些靠網紅帶來流量。 在數位上數據的蒐集相對容易很多,GA是數據蒐集與分析管理的工具,可以進入官網的相關數據,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瞭解消費者從哪邊進來官網,然後在網站內有什麼行為,如果官網有購物的功能,則可以知道消費者是否轉換成下單的顧客。 而這些轉換數據正是行銷優化的基礎,轉換率的提高背後代表更有效的行銷做法,而這些即時的數據追蹤進而優化行銷,是新行銷與傳統行銷的最大不同,在傳統行銷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浪費掉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新型態的數據行銷將能清楚找到究竟哪一些的行銷做法是比較沒有效率與效果。 「行銷數轉專業認證」 為企業挑選人才 因應行銷的數位轉型,發展在Saas架構的雲端行銷工具也蓬勃發展中,2021年AMT在成立大會時就發表了行銷科技地圖的第一版,短短一年已再更新了兩次,在第三版的地圖,廠商已經達277家,其中包含了:廣告科技、內容與體驗、社群與關係、業務銷售、數據分析、管理等六大構面,提供給企業挑選行銷科技上重要的參考依據。 同時AMT也準備在今年度推出「行銷數轉專業認證」,為企業挑選人才。有了行銷數位轉型的步驟、科技與人才,中小企業將能更順利開始展開行銷數位轉型之旅。 疫情持續延燒,最近經營者互相激勵苦笑間,流行一句話:「不做數位轉型是猝死、不做低碳轉型是等死!」許多中小企業面對數位轉型、ESG轉型浪潮下,開始把轉型當成二度創業,全力加速推動轉型革新,但卻很茫然地問我,現在不能像以前出國參展搶單,實體門店沒人光顧,國內也不能群聚辦活動,這樣封鎖狀態下「數位品牌怎麼打?數位人才哪裡找?數位工具怎麼選?數位營收怎成長?」
近期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所發表的企業數位轉型DQI新五力(領導力、組織力、人才力、數位力、 銷售力)總體檢時發現,台灣企業數位轉型能量普遍疲弱,僅60.9分剛好及格,且值得關注的是,台灣企業人才力面向全部滿江紅。 而經營管顧業超過二十二年的我們,雖數位轉型新五力能量有九十分,算高於其他產業,但面臨外在環境鉅變,就算跑在客戶前面的顧問業也同樣面臨轉型之痛。今天就把這幾年來,切身變革經驗分享讀者,冀望大家在轉型路上能有所突破、一切風順。 我們公司內部從前年開始推動數位轉型,首先訂出數位品牌發展新目標、規劃數位轉型DX新藍圖、建構雙軌敏捷新組織、顧客數位觸點新旅程的行銷科技堆疊圖,並強化數位人才培訓力度與數位行銷認證獎勵。推動一開始很孤單,部分老同仁因不習慣,對新數位工具導入與新的服務流程設計很抗拒,經過長達一兩年的不斷溝通、共學共識,才漸入佳境。 在轉型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隨時用「不做數位轉型會猝死!」這句話自我激勵,就更加堅定先數位優化的毅力決心、容錯耐心、斷捨離勇氣,我們從策略組織與新型人才改善開始,例如推動台北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大膽廣納新一批數位青年,像是經濟部「數位青年轉型種子賦能計畫(T大使計畫)」、「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DIGI+ Talent)」都是取得基礎數位人才不錯管道。 為留住這批新型人才,我們不僅給他們更多自由彈性空間的工作環境,並實施新數位敏捷共學機制,還祭出考上指定數位證照立馬加薪,同步搭配OKR目標關鍵成果管理制度,推動數位成長。為能服務更多中小企業,我們更推動AI顧問平台,轉型路上雖很痛,但華麗轉身後,你會感覺浴火重生、天天開心。 當初轉型策略擬定後,一路從導入LINE官方帳號+Vital CRM社群化客戶關係管理互動平台、讓客戶可隨時同步追蹤的Monday全方位工作專案管理平台,以及因應疫情的HCM等遠端人資、財會智能管理平台等,我們把產銷人發財全部上雲,全方位進行自己數位治理的服務創新。 品牌加速階段 投資數位人才、行銷科技 我們相信未來企業在面對這波轉型浪潮,如能從提升數位人才投資、外部銷售、顧客關係管理開始,較沒障礙也容易取得資源,得到支持。一旦顧客服務體驗流程改變,數位營收提升,大家信心度增加,就可牽動整個組織內部流程改變,最後才有機會進入創新商業模式。 企業轉型的三階段,從導入數位化、數位優化到轉型,在積極部署與運作之時,並不是每個企業與內部人員都能快速取得最新數位應用的資源或能力,因此AMT協會每年發布「台灣MarTech行銷科技地圖」,有助於幫助企業節省摸索時間。同樣地,企業品牌發展的三階段,從品牌新創、品牌加速,到品牌煥活,特別在品牌加速階段,投資數位人才、行銷科技,儼然能加速品牌「大」成長的無限能量,成為驅動銷售成長關鍵,這將是未來型企業,策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依據全球行銷大師科特勒的《行銷5.0》或是我的《行銷數位轉型下品牌管理與傳播》一書中論述,新一代行銷已朝科技化發展,來強化品牌行銷績效。常常許多傳統業務行銷人員問我,他們是否會被AI人工智能取代?我想行銷科技並不會取代行銷人,現今行銷人員反而更能突顯自我價值,特別是在原創、同理心、內容創意與數據後的策略解讀,而AI科技是一個有效率的輔助工具,可將原本需要人工收集的海量資料更加優化、智能化而已。 (本文作者為智策慧品牌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2016年,我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回來後在商業總會品牌加速中心(BAC)執行長戴中興的邀約下,參與了台灣企業品牌轉型的工作。那時BAC開設了很多課程,包括了大數據AI應用的內容。
為了開設大數據AI課程,我們邀請了很多專家一起來分享,記得為了協調內容的方向,我們幾位課程的設計者開會討論了很多次,赫然發現企業除了品牌經營,在數位轉型的能量很弱。沒有轉型,就沒有品牌,於是我們有了成立協會來協助企業的念頭。 2021年的疫情爆發年,我們奉行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忠告,「千萬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成立了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並立下三大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瞭解企業數位轉型的現狀,才好展開日後的工作。 企業數位轉型能量弱 產業差異大 企業數位轉型新五力(Digital Quotient Index, DQI)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台灣企業得分60.9,剛好及格,但是產業間差異非常大,資金雄厚的金融、資產、投資業,高居75.5分,而生產製造及加工業群,則只有53.5分。顯見資源的分配與資金的多寡,影響企業數位轉型的能量。 換句話說,政府各個單位對企業轉型的補助很多,為何大部分的企業自評仍然非常不理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DQI量表,提到數位轉型的一個KPI、三個板塊、五個構面。五個構面,評量領導力、組織力、人才力、數位力、銷售力;三個板塊是指內部轉型、外部轉型,以及商業模式轉型;一個KPI,分為成長率與佔有率。 領導層已有高度共識 「人才力」待提升 在新五力當中,領導層對數位轉型已經有高度的共識(14.3分/滿分20),表示大家都有數位轉型觀念,甚至已經在道路上了。從DQI也看到企業最弱的當屬「人才力」(11.3分)及數位力(11.7分),所以如果官方補助企業購買各種數位轉型的工具,即便有了工具也沒有適當的人才可以來應用。 由此可見,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在於組織部署及人才不足,也就是企業要從調整體質、補足(或培養)數位人才開始,再來執行數位轉型。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而不是優先去選擇內部流程的改善(如財務、人事等),因為企業內部不會有人反對在銷售過程中,提升顧客體驗、提高滿意度、創造更多銷售。 同時,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轉型,比較容易看到直接的績效,降低轉型過程的障礙,相對比較容易取得資源,得到支持。一旦營收有增加,一來大家信心會增加,二來顧客體驗流程一改變,就會牽動整個組織內部流程的改變,最後也有可能進入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 從外部「銷售力」開始 帶動全方位數位轉型 例如Netflix一開始是透過寄送DVD到訂戶家中,後來改成影音串流,提供線上訂閱,最後牽動內部的組織調整,達成商業模式大轉型,這就是我主張優先選擇「行銷數位轉型」,帶動企業三個板塊連動的全方位數位轉型。 最後,數位轉型KPI,也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只要衡量因數位帶來的營收是否持續成長(成長率)?是否超過總營收三成(佔有率)?來確認轉型進入正確的軌道。 數位轉型就如在跑步機跑步,沒有盡頭,只有與時俱進! (作者高端訓為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理事長,與作者交流) 第三屆🔥MarTech行銷科技經理人培訓班🔥
3/28前早鳥優惠👉https://reurl.cc/xOkWLL 🎯Martech =「Marketing」+「Technology」 #行銷科技 幫你把數據變商機 🥳 導入 #Martech 掌握企業關鍵切入點、提升營業效率及效益 ✅8位MarTech領域實戰專家 ✅單元主題可線上直播聽講 ✅24小時濃縮精華課程 ✅全系列獲工研院培訓證書 📌課程日期:4/14、4/21、4/28、5/5(隔週四),09:30~16:30,共24小時。 📌課程聯絡人:02-23701111#609比小姐 📎課程、報名詳細資訊:https://reurl.cc/xOkWLL #自媒體 #CRM #精準行銷 #數據分析 #會員經濟 #顧客體驗 #內容行銷 #網紅行銷 #數位轉型 #集客行銷 #社群行銷 接觸點組成消費者體驗
品牌不僅代表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同時也涵蓋了印象、屬性與聲譽。一個成功的品牌,除了產品與服務必須擁有獨特性與差異性之外,也必須讓消費者的使用經驗一致。因此,對品牌行銷與溝通管理者而言,品牌接觸點管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品牌印象與顧客關係的經營,企業必須從每一個品牌接觸點,一點一滴累積建立。 什麼是品牌接觸點?只要能和消費者接觸的任何管道與人、事、物,都可能是品牌接觸點。品牌訊息可以來自數千個不同地方。 一般來說,顧客經驗來自消費的購前、購中、購後。購買前可能就是廣告、公關、網站等可能和消費者有所接觸的訊息;購買中則包含產品的包裝設計與銷售人員的互動;購買後可能是消費者滿意度,或是客服專線、售後保養維修等(見圖一)。 很多公司常把重心放在傳播面向的觸點,如網站、廣告、社群等。事實上,在非傳播面向也有許多重要的接觸點,例如產品設計、服務流程、定價、配銷方式,甚至於業務與客服團隊、通路銷售人員的形象態度,都會影響顧客對品牌的觀感、認知與印象。 一個品牌有這麼多接觸點,企業可以從消費者在乎,競爭者做得很好,自己卻做不好的項目為最優先,立刻進行改善。公司也可以透過外部調查,評估每一個接觸點在這個產業的重要性、公司做得如何、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如何,和競爭者比起來又如何。此外,公司也可以思考哪一個接觸點最常被使用。舉例來說,公司有八成客戶都是從網站上來的,那公司網站這個接觸點就要花心思持續改善。 Q 三年前,我從父親手上接手經營家族企業。隨著環境變動,千禧時代的崛起,我有些擔憂再過幾年之後,市場上主要的消費者會對我們的品牌感到陌生,也擔心組織無法跟上外界變化的速度。我該如何保留我們品牌個性的同時,為品牌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又該如何向消費者溝通?
A 品牌活化是今天許多大型企業,和歷史悠久企業關注的重要課題。因為品牌活化是提升公司品牌價值,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品牌活化運動和企業的靈魂、DNA、文化,有很大的關係,是一種文化上的變革。企業必須由內而外全部串連,並且展現一致性。品牌活化的重點在於,品牌年輕化與品牌重新定位:找出年輕人最重視的需求,然後轉化成品牌的新定位,並形成新的品牌文化。它必須落實在每個人的工作中,同時把品牌承諾貫注在每一個品牌接觸點中,讓目標客層可以體驗驚喜的消費旅程。 很多企業常誤以為,設計一個新的品牌標識,就是品牌活化,忽略了公司內部、品牌接觸點也必須跟著改變。假設公司的品牌對外強調的是親切,內部的客服人員接電話時卻口氣冷淡,或者品牌強調高科技,但消費者無法直接在網路上刷卡付費,就會讓消費者感覺不一致。每個品牌接觸點,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與印象。 企業推動品牌活化時,對內、對外都要併行,無法只做其中一部份。對公司內部來說,品牌活化的第一步,就是進行組織文化變革,從上而下延伸到所有員工。真正的改變必須能夠落實到最底層,每位員工都必須接受改變,並願意展現新行為在自己的工作中。對外的改變則與品牌接觸點和傳播有關。對內的改變,比起對外的改變更重要,也更困難。 領導力、策略力、傳播力 在面臨品牌活化的挑戰時,企業可以從領導力、策略力和傳播力這三部分著手。第一個階段和領導力有關。品牌活化前,領導人必須建立品牌的團隊共識,重塑企業價值觀和願景。企業可以透過消費者調查,和內部共識營的方式,討論出品牌個性與品牌文化。 第二個階段策略力,是一般企業很容易忽略的部分。很多公司常有的疑問是,為什麼自己什麼都準備了,品牌也做了,卻還是不成功?這個階段我們主要的思考是,企業在改變後,是否有一個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有可能公司進行品牌活化,為的是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但年輕消費者是否可以為企業帶來足夠的獲利,便是企業要思考的問題。企業在改變之餘,還必須要設法獲利,甚至延伸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第三個階段是傳播力。既然公司決定品牌活化,年輕族群一定是很重要的目標之一。這個階段容易落入的陷阱是,所謂品牌的年輕化不是改變公司的產品或標識,讓它看起來很新潮,而是必須讓年輕的族群認為,這個品牌是他們所擁有的,是他們所認同的。 過去傳統的做法是,公司只要找一個好的通路,或者一些好的業務人員,就可以把產品成功推出去。今天,企業品牌要打入年輕族群,必須運用傳播的力量,首先必須能吸引年輕族群,運用年輕人的工具,例如社交媒體或部落格等,設法創造和他們的雙向對話。 文: 智策慧行銷顧問公司 總經理吳秀倫
創新秘訣是什麼?在數位多變的互聯網時代連結,為了追上消費者的腳步,一定要有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變革! 「創新首先要改變思維、突破框架,要有遠大目標及願景,要想改變世界。」 1.創新必須要「行動」!創新要懂得改變思維,創新要能夠突破框架,創新必須不斷地學習,創新必須要用行動。常聽人家說,「沒有常識也要常看電視」這句話,其實一點也沒錯,在這個數位多變的時代,必須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必須要學習跟以前不同的思考方式。創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創新要用「行動」,舉例: a.把Idea寫下來-有時候聽過就忘,有時一閃而過也會忘,所以聽到什麼想到什麼,立即把想到的Idea寫下來就對了。 b.在不同的環境發想Idea-睡覺的時候就在床上,在睡前冥想時,很容易會冒出一些Idea;在坐公車時,看著人來人往,也會想到Idea;在洗手間、在吃飯、在旅遊…只要想到,就趕快把它寫下來,否則有時沒寫下來,一個Idea就飄過去了。 2.用創意去創新,用創新去創業!當寫下Idea之後再回過頭看,通常它就會變成Good Idea,甚至變成Big Idea。有了創意就有辦法去創新,創新之後,如果可以成型為Business Model,就可以創業,這是一個循環體。 所以要創新,除了突破框架、改變思維之外,還要懂得不只是坐在辦公室位子上.要站起來走一走,在不同的環境裡面,就會產生很多想法。有這些創意、創新的原子,就有辦法創業成功! 3.創新的過程必須從下而上,從底層做起!在過去我們所協助很多上市上櫃公司,許多百年企業的老顧客不斷流失,亟需要年輕化與活化來贏得新客源與新形象,如過去我們為某集團企業執行了一個連續三年的創新擴散計畫,也得到非常多的讚美和獎項。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訴大家 :有時候品牌領導是從上而下,但在創新的過程,實踐上必須要能夠從底層去做起來,在做創新擴散、在做整體落實、在做執行、在做組織變革的時候,必須是要從下而上,去做很多整合的一個過程。 吳秀倫品牌傳播與行銷輔導經驗長達23年,經驗豐富的她建立了一套智創品牌心法,強調要打造3個能力:領導力、策略力和傳播力,透過這3力經營品牌。
領導力強調的是,經營品牌是日以繼夜的事,要有commitment,打造品牌願景,建立品牌的價值和個性。成立「品牌文化推動」小組,進行品牌目標願景、價值主張、品牌個性、品牌識別、品牌命名、品牌組合、組織變革管理、品牌接觸點管理共識產出。 策略力就是發展策略地圖,幫助客戶確立獲利模式、品牌定位,確立最佳資源投入步驟、品牌整體行銷布局戰略。過去和台灣公司訪談時常常發現講來講去都在講產品,但是市場定位、行銷模式都搞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先找出正確的產品市場地位,才能進一步開展下去。 最後是行銷力,品牌定位做出來還要落地、傳播推廣出去;協助客戶完成行銷工具、導入營銷科技、推行品牌廣宣。很多企業主只知道打電視廣告、數位媒體曝光,但不知如何操作。特別是現在進入大數據big data時代,做行銷的要懂科技,科技也要懂得行銷,所以現在美國很多企業已經有行銷科技長這個職位,做市場分析、觀測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