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做EC(電商)的朋友跟我抱怨,近年來花錢砸廣告,獲取客戶訂單的行銷成本越來越高。一個新客首次訂單的平均利潤,基本上是cover不掉花出去的廣告成本。每一次的獲客都靠廣告撒錢,客人後續不知去向,或是每一次的顧客到訪都像一次的邂逅,缺乏顧客資料。這個情境,也許對很多企業主來說並不是太陌生。
人才的價值 以下有幾個層面的問題可以思考: 市場面:可能來自流量紅利下降,曝光成本高。同時,競爭者增加的干擾,造成轉換率降低。 工具技術面:沒有足夠的工具應用,以做後續顧客經營的資料建立,協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例如: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ABM (Account Based Marketing)等應用。 人才面:廣告投放能力差異、行銷內容策略發展、數據標籤能力、系統導入能力、系統整合機制、跨部門協同整合力。 面對市場挑戰,怎麼因應?面對工具效益,怎麼運用?這是人才問題。 自己是不是人才的焦慮 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會想,自己在工作崗位上還是不是個有價值的人才?也許昨天是,但今天不是。 以我的例子,科技的創新、數據應用的方法論、平台生態帶來去中間化的影響,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專業上的核心價值。 相較於現今,行銷5.0談MarTech運用,個人化。直接掌握大數據、科技工具運用,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所需能力大不同。也許每個人都跟我有一樣的經歷,唯一解方也只有不斷學習。 企業經營者的人才焦慮常常聽到企業感嘆找不到人,面試報到率低,到職率更低。終於談好薪水,來了很難用。或是好不容易錄取的新人,最後卻決定去送餐。 面對這個企業普遍的現象,難免會有沮喪,倒也可以思考教育的力量。其實MarTech的解方很多,有時候光是掌握一個新功能,可能已經直接幫公司省下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 除此之外,既有人才的升級、新進人才對工作的認同都離不開教育。以經營管理的角色而言,如何帶領團隊具足新能力,面對生態環境快速變化的新態度。不只在省思自我的核心價值,也在檢視團隊的核心價值與企業競爭力。這也是我在領導團隊時最大的體悟。 我想針對自我核心價值的省思,終身學習的必然性,提出企業人才教育、個人自我學習的看法: What to learn 要學習什麼? A.G.I.L.E. 能運用(Application):學海無涯,能用至上。運用是價值的展現。 具體目標(Goal setting):以終為始,具體檢視所需能力,作為學習目標。 能啟發(Inspiration):能啟動思考、領悟價值、創新思維是大用。 價值清單(Listvalue):職場價值清單的檢視。能力的獲取與自己的價值呈正相關。 可評估(Evaluation):學習內容成效可評估,例如,在新技術的運用、策略創新、協同合作、溝通能力等面向。 Why to learn 為何而學?因何而戰? Better Thought 為了更好的自己(Better you):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成就明天的你。 己立立人(Better fulfill):組織領導、平台式專案領導都期待落實與成就。 價值提升(Better value):價值創造,來自思考高度不同。 思維領導(Thought leadership):在碎片化、快速變遷的世界,與其盲從不如有思考力。為自己與企業開創新機。特別包括人文思考。 從行銷科技談學習,可以具體而微,哪怕只是掌握一個關鍵、運用一個工具,結果大不同。輕鬆學、積極用、快速調整。 也可以長遠佈局,顧客歷程、系統整合、商模再造,可大可遠,多思考。 期待在這個平台與大家與時俱進。為企業創造價值,從教育開始。 (本文作者為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教育長)
0 評論
2017年以前,我在全球傳播集團任職台灣執行長時,目睹程序化購買、DMP數據運用、廣告科技自動化、雲端大數據的概念在台灣市場快速發展。
數位轉型,行銷面臨的共同課題 短短幾年下來,整個傳播操作機制幾乎顛覆傳統廣告媒體代理業長久以來的操作慣性與獲利模式。比方說,FB廣告下單金額透明化衍生服務佣金的結構改變。廣告主也可以自行操作廣告投放,但是即使花大錢投廣告也不見得贏過社群的綜效,更重要的是顧客經營所對應的數據運用。 從過去每花一筆廣告費用,我要問客戶,賣得好嗎?來客數如何?到現在則是直接從系統、數據儀表板,呈現每一個操作手法、溝通渠道的績效。 行銷生財,事不同 行銷傳播,從長期單純透過代理商服務來管理運用大眾媒體,到社群平台衍生的自媒體傳播力成為顯學。消費者洞察從抽樣市調,到大數據的應用。第一方數據的興起成了不可逆的事。行銷的方式、手法、工具多了,paid media進入門檻大不相同,不花大錢也有行銷動能,關鍵在誰會? 行銷能力,人不同 小編:經營自媒體小編為王。 自操:客戶可以直接在社群平台操作廣告投遞,無需全部委託代理商。 數據分析師:系統、後台數據判讀分析,找對應策略。 系統工程:自有媒體網站前台後台經營維運與發展。 專業人才五花八門,檢視公司內部,好像這個也缺那個也缺。以上都有別於過去的較為單純的人才背景與能力。 財從哪裡來?先問才從哪裡來? 我們分別從甲方(企業客戶)跟乙方(行銷科技廠商)的觀點來看: 甲方的人才力,企業主面對數據的龐大、系統的推陳出新、科技應用的快速發展,怎麼選用廠商或自建能力?怎麼找出新的獲客模式?可能面臨跨部門的協作? 乙方的人才力,組織力是否能持續對企業的行銷傳播需求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務? 服務價值產出與收益可以找到平衡點嗎? 以上一切均涉及人才既有能力的提升或轉換。新技術人才市場的探索、領導組織管理能力的變革、企業文化的動能,無一不是跟人才有關。 承先前AMT理事長在DQI(Digital Quotient Index)企業數位力調查報告所提及的觀點,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在於組織部署及人才不足,也就是企業要從調整體質、補足(或培養)數位人才開始,再來執行數位轉型。 數位變遷對企業是衝擊,還是機會?關鍵在人才。而人才造就在於教育機制。未來教育機制對企業發展只會更為重要。 企業選才,始於人才既有條件與潛能的認定。只是現今,人才更新需求加速,原因無他,世界的變化太快,今日的人才,缺乏能力的精進,也可能成為明日的障礙。企業唯有透過培訓,持續人才賦能(enable),增進企業競爭力。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使命之一即是培育行銷科技數位轉型人才。因為我們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 談人才的取、育、用、留,其中的育,不管在產、官、學界都意義深遠。 企業,育才,必能用才。 政府、學校推動行銷科技人才養成,必有助企業取才。 行銷數位轉型教育功能,基本上就是為了以上的價值主張而存在。 期待在這個平台與大家與時俱進。為企業創造價值,從教育開始。 (本文作者為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教育長) 109年統計,台灣實收資本額一億以下的中小企業家數達一百五十萬家以上,佔全部企業家數98.93%。其中包含了一級的農漁業,二級的製造業與三級的服務業,善用行銷科技來協助品牌大成長,成為在疫情下的重要議題。
疫情減少了上街購買的行為,但這些消費行為都開始由線下轉到數位,所以能夠服務數位來的顧客是品牌能夠持續成長的關鍵,許多餐飲業開始與外送業者合作,而外送帶來的方便省時性,也讓體驗過的消費者回不去了。 行銷數位轉型三步驟 所以中小企業的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服務顧客的數位接觸點,包括選擇商品、下單付款與查詢訂單狀況。固守線下的中小企業,可能不知道顧客的流失是因為自己無法服務線上的顧客,進而拱手把顧客讓給在數位準備好的競爭者。 透過追蹤顧客旅程,企業把顧客可能的數位接觸點都佈建好,這些接觸點包含了顧客搜尋商品功能與使用方式、顧客詢問網友的口碑或使用心得與競品的比較等,務使顧客在每一個數位接觸點,都有正面的品牌印象。 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二步是做好熟客管理,實體的顧客可以透過店員的記憶力來辨識新舊顧客,甚至記得顧客的喜好,但轉到數位,就要透過CRM系統或是顧客數據平台(CDP)來記錄與辨識顧客,進而做到個人化的服務。顧客的關懷、售後的追蹤,消費的喜好,這些熟客資訊都有助於促進顧客可以買得更多,關係維持得更久。 獲取新客是行銷數位轉型的第三步。實體店面靠的是馬路上的人流量,在小巷內的商家,就要靠招牌、傳單等方式把人流導入巷內。所以在轉型的初期,要把線下顧客轉成線上顧客,但接下來就要開始思考,顧客可能可以從哪些有流量的地方引導過來。搜尋引擎是許多人會想到的地方,所以有些商家會下關鍵字廣告或做好SEO來導引流量,有些則靠經營臉書的粉絲,有些靠網紅帶來流量。 在數位上數據的蒐集相對容易很多,GA是數據蒐集與分析管理的工具,可以進入官網的相關數據,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瞭解消費者從哪邊進來官網,然後在網站內有什麼行為,如果官網有購物的功能,則可以知道消費者是否轉換成下單的顧客。 而這些轉換數據正是行銷優化的基礎,轉換率的提高背後代表更有效的行銷做法,而這些即時的數據追蹤進而優化行銷,是新行銷與傳統行銷的最大不同,在傳統行銷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浪費掉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新型態的數據行銷將能清楚找到究竟哪一些的行銷做法是比較沒有效率與效果。 「行銷數轉專業認證」 為企業挑選人才 因應行銷的數位轉型,發展在Saas架構的雲端行銷工具也蓬勃發展中,2021年AMT在成立大會時就發表了行銷科技地圖的第一版,短短一年已再更新了兩次,在第三版的地圖,廠商已經達277家,其中包含了:廣告科技、內容與體驗、社群與關係、業務銷售、數據分析、管理等六大構面,提供給企業挑選行銷科技上重要的參考依據。 同時AMT也準備在今年度推出「行銷數轉專業認證」,為企業挑選人才。有了行銷數位轉型的步驟、科技與人才,中小企業將能更順利開始展開行銷數位轉型之旅。 疫情持續延燒,最近經營者互相激勵苦笑間,流行一句話:「不做數位轉型是猝死、不做低碳轉型是等死!」許多中小企業面對數位轉型、ESG轉型浪潮下,開始把轉型當成二度創業,全力加速推動轉型革新,但卻很茫然地問我,現在不能像以前出國參展搶單,實體門店沒人光顧,國內也不能群聚辦活動,這樣封鎖狀態下「數位品牌怎麼打?數位人才哪裡找?數位工具怎麼選?數位營收怎成長?」
近期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所發表的企業數位轉型DQI新五力(領導力、組織力、人才力、數位力、 銷售力)總體檢時發現,台灣企業數位轉型能量普遍疲弱,僅60.9分剛好及格,且值得關注的是,台灣企業人才力面向全部滿江紅。 而經營管顧業超過二十二年的我們,雖數位轉型新五力能量有九十分,算高於其他產業,但面臨外在環境鉅變,就算跑在客戶前面的顧問業也同樣面臨轉型之痛。今天就把這幾年來,切身變革經驗分享讀者,冀望大家在轉型路上能有所突破、一切風順。 我們公司內部從前年開始推動數位轉型,首先訂出數位品牌發展新目標、規劃數位轉型DX新藍圖、建構雙軌敏捷新組織、顧客數位觸點新旅程的行銷科技堆疊圖,並強化數位人才培訓力度與數位行銷認證獎勵。推動一開始很孤單,部分老同仁因不習慣,對新數位工具導入與新的服務流程設計很抗拒,經過長達一兩年的不斷溝通、共學共識,才漸入佳境。 在轉型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隨時用「不做數位轉型會猝死!」這句話自我激勵,就更加堅定先數位優化的毅力決心、容錯耐心、斷捨離勇氣,我們從策略組織與新型人才改善開始,例如推動台北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大膽廣納新一批數位青年,像是經濟部「數位青年轉型種子賦能計畫(T大使計畫)」、「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DIGI+ Talent)」都是取得基礎數位人才不錯管道。 為留住這批新型人才,我們不僅給他們更多自由彈性空間的工作環境,並實施新數位敏捷共學機制,還祭出考上指定數位證照立馬加薪,同步搭配OKR目標關鍵成果管理制度,推動數位成長。為能服務更多中小企業,我們更推動AI顧問平台,轉型路上雖很痛,但華麗轉身後,你會感覺浴火重生、天天開心。 當初轉型策略擬定後,一路從導入LINE官方帳號+Vital CRM社群化客戶關係管理互動平台、讓客戶可隨時同步追蹤的Monday全方位工作專案管理平台,以及因應疫情的HCM等遠端人資、財會智能管理平台等,我們把產銷人發財全部上雲,全方位進行自己數位治理的服務創新。 品牌加速階段 投資數位人才、行銷科技 我們相信未來企業在面對這波轉型浪潮,如能從提升數位人才投資、外部銷售、顧客關係管理開始,較沒障礙也容易取得資源,得到支持。一旦顧客服務體驗流程改變,數位營收提升,大家信心度增加,就可牽動整個組織內部流程改變,最後才有機會進入創新商業模式。 企業轉型的三階段,從導入數位化、數位優化到轉型,在積極部署與運作之時,並不是每個企業與內部人員都能快速取得最新數位應用的資源或能力,因此AMT協會每年發布「台灣MarTech行銷科技地圖」,有助於幫助企業節省摸索時間。同樣地,企業品牌發展的三階段,從品牌新創、品牌加速,到品牌煥活,特別在品牌加速階段,投資數位人才、行銷科技,儼然能加速品牌「大」成長的無限能量,成為驅動銷售成長關鍵,這將是未來型企業,策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依據全球行銷大師科特勒的《行銷5.0》或是我的《行銷數位轉型下品牌管理與傳播》一書中論述,新一代行銷已朝科技化發展,來強化品牌行銷績效。常常許多傳統業務行銷人員問我,他們是否會被AI人工智能取代?我想行銷科技並不會取代行銷人,現今行銷人員反而更能突顯自我價值,特別是在原創、同理心、內容創意與數據後的策略解讀,而AI科技是一個有效率的輔助工具,可將原本需要人工收集的海量資料更加優化、智能化而已。 (本文作者為智策慧品牌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2016年,我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回來後在商業總會品牌加速中心(BAC)執行長戴中興的邀約下,參與了台灣企業品牌轉型的工作。那時BAC開設了很多課程,包括了大數據AI應用的內容。
為了開設大數據AI課程,我們邀請了很多專家一起來分享,記得為了協調內容的方向,我們幾位課程的設計者開會討論了很多次,赫然發現企業除了品牌經營,在數位轉型的能量很弱。沒有轉型,就沒有品牌,於是我們有了成立協會來協助企業的念頭。 2021年的疫情爆發年,我們奉行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忠告,「千萬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成立了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並立下三大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瞭解企業數位轉型的現狀,才好展開日後的工作。 企業數位轉型能量弱 產業差異大 企業數位轉型新五力(Digital Quotient Index, DQI)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台灣企業得分60.9,剛好及格,但是產業間差異非常大,資金雄厚的金融、資產、投資業,高居75.5分,而生產製造及加工業群,則只有53.5分。顯見資源的分配與資金的多寡,影響企業數位轉型的能量。 換句話說,政府各個單位對企業轉型的補助很多,為何大部分的企業自評仍然非常不理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DQI量表,提到數位轉型的一個KPI、三個板塊、五個構面。五個構面,評量領導力、組織力、人才力、數位力、銷售力;三個板塊是指內部轉型、外部轉型,以及商業模式轉型;一個KPI,分為成長率與佔有率。 領導層已有高度共識 「人才力」待提升 在新五力當中,領導層對數位轉型已經有高度的共識(14.3分/滿分20),表示大家都有數位轉型觀念,甚至已經在道路上了。從DQI也看到企業最弱的當屬「人才力」(11.3分)及數位力(11.7分),所以如果官方補助企業購買各種數位轉型的工具,即便有了工具也沒有適當的人才可以來應用。 由此可見,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在於組織部署及人才不足,也就是企業要從調整體質、補足(或培養)數位人才開始,再來執行數位轉型。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而不是優先去選擇內部流程的改善(如財務、人事等),因為企業內部不會有人反對在銷售過程中,提升顧客體驗、提高滿意度、創造更多銷售。 同時,從外部銷售力開始轉型,比較容易看到直接的績效,降低轉型過程的障礙,相對比較容易取得資源,得到支持。一旦營收有增加,一來大家信心會增加,二來顧客體驗流程一改變,就會牽動整個組織內部流程的改變,最後也有可能進入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 從外部「銷售力」開始 帶動全方位數位轉型 例如Netflix一開始是透過寄送DVD到訂戶家中,後來改成影音串流,提供線上訂閱,最後牽動內部的組織調整,達成商業模式大轉型,這就是我主張優先選擇「行銷數位轉型」,帶動企業三個板塊連動的全方位數位轉型。 最後,數位轉型KPI,也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只要衡量因數位帶來的營收是否持續成長(成長率)?是否超過總營收三成(佔有率)?來確認轉型進入正確的軌道。 數位轉型就如在跑步機跑步,沒有盡頭,只有與時俱進! (作者高端訓為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理事長,與作者交流) 作者:陳茂鴻
「主動出擊」是二十世紀行銷的主流做法,業務人員直接拜訪,寄郵件/電子郵件給顧客,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廣告或新聞告知消費者,最關鍵的理由是當時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搜尋引擎、沒有自媒體。當時的消費者除了到零售店或展覽會場看到實體商品與型錄之外,想要多獲得商品訊息,就只能打電話跟原廠索取,或是透過零售商的說明與協助跟原廠取得聯繫,所以如果廠商不「主動出擊」,最後的結果常常是「坐以待斃」。 用官網讓顧客找上門的磁吸式行銷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網際網路帶來搜尋引擎、社群媒體、官網、電商,消費者想要購買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網路找到想要的資訊。一般而言,廠商主動出擊的訊息,難免帶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邏輯,盡量誇大優點,掩飾缺點,久而久之,消費者難免抱持懷疑的態度不敢全信,寧可再去徵信一番,問問親朋友、蒐集更多的資訊來佐證。 官網(含官方電商)成為重要的資訊來源,因為許多網路上資訊也會擷取官網的資料,於是可以把官網想像成官方資訊的大本營,不管消費者用搜尋或從社群媒體和購物網站連結過來,官網提供了最詳實正確的資訊。 消費者自己主動尋找資訊而進入官網,再由官網提供資訊促進購買,這樣的流程有別於廠商「主動出擊式行銷Outbound marketing」,所以被稱為「磁吸式行銷Inbound marketing」,由於顧客是自己找上門,加上官網可以提供鉅細靡遺的資料佐證,況且顧客來了,自然可以引導顧客更瞭解商品、引發顧客的興趣,促進顧客的購買意願。 行銷是科學,非賭博-成效高低,決戰轉換率! 行銷一般是用「AIDA知曉-興趣-慾望-行動」,來分解顧客購買的心理歷程,但這幾個階段,卻都會流失一些潛在顧客,舉例來說,有1000人知道這項商品,其中有100人對商品有興趣開始研究相關資訊,有10人認真想要購買,最後付諸行動只有1人,由於這樣由上而下人數遞減很像漏斗,所以又稱為「行銷漏斗」。在行銷漏斗模型中,改善兩個地方可以讓結果更美好,一是增加進入漏斗的數量,二是優化轉換率。轉換率是指每一階段的留存數/上階段的數量,上面的舉例每個階段的轉換率是10%,也有人是算總轉換率,在上面的例子,這數字是1/1000 = 0.1%。如果每一階段的轉換提到20%,1000 ->200 -> 40-> 8,總轉換率是0.8%。 行銷漏斗的階段不只是AIDA,成長駭客的AARRR,或是行銷4.0的5A,都可以拿來用,階段甚至可以分到更細。 磁吸式行銷中,以官網為核心,是很容易實作行銷漏斗模型,行銷方式的改善完全可以用轉換率來衡量,對許多企業老闆而言,行銷不再像賭博一樣,花了錢只能期待贏,而是可以拆解到更細的步驟去討論與改善,當轉換率逐漸提高時,行銷的投資報酬率也會提高。 B2B的O2O線上線下行銷 發揮1+1>2的信賴力量 同樣的場景也能應用在B2B企業,雖然企業大部分的銷售與採購都是跟固定的夥伴進行,但是採購仍是不斷地尋找品質更好、價格更低、貨源穩定的供應商,這個尋找動作,跟消費者在搜尋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只是在後續有更多的驗證過程,畢竟如果是原物料就會變成產品的一部分,如果是設備會影響到生產力與生產品質,由於金額比較大,數量多,採購流程比起個人複雜許多,牽涉多人的決策。所以當一家企業好好地經營自媒體的內容,讓客戶的採購與使用單位都可以在官網中取得必要資訊,然後不斷優化轉換率,讓來找的客戶產生興趣、進而有採購的慾望,在B2B中比較不容易的是像個人消費者直接在線上交易,在B2B有些階段會在線下進行,譬如到供應商實地訪查,業務人員、工程師與使用單位開會討論……等。這意味著行銷漏斗並非都在線上進行,反而是O2O線上線下混合進行。 ABM主顧式行銷聰明開發B2B潛在客戶 緊抓珍稀客戶 在B2B中,有些企業的客戶是廣大的中小企業,例如電腦、印表機,每家企業都有可能購買,所以可以像B2C企業直接使用行銷漏斗模型,但有些企業卻是潛在客戶數全球可能僅是幾千幾百家,這時,就會建議使用「ABM主顧式行銷」。 主顧式行銷擁有一個反行銷漏斗的模型,漏斗是上寬下窄,反過來是上窄下寬,也像是金字塔。 為什麼主顧式行銷會上窄下寬呢?因為主顧/客戶是極為難得,所以開發極為不易,一旦有一些客戶,為了提高成功率,企業必須從現在客戶去剖析具備哪些條件的客戶會成為主顧,然後根據這些條件去羅列潛在客戶的企業名稱與決策者,精準地投放廣告與監測這些潛在客戶是否登陸官網,瀏覽商品頁、下載白皮書、觀看影片,或是願意留下聯絡資訊如email等,企業就可以再進一步線上線下互動。 用數據讓行銷更精準有效! 行銷漏斗模型與主顧式行銷,都需要做好「追蹤數據」與「辨識顧客」這兩件事,數據提供了優化的基礎,能辨識顧客才能分清新舊顧客給予不同的待遇,也能在數據中分離新舊客,得到更準確有用的數據! 按此處以編輯. 近年來由於品牌研究日趨完備,行銷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在教學與實務上都迫切需要能有一個可以貫穿品牌策略與行銷科技的整體性架構,來說明品牌管理與傳播的全貌並可作為實務工作的依據。由於本書的作者群均是在實戰中累積的經驗並驗證理論架構,所以從中萃取出品牌管理中的菁華並融入最新行銷傳播工具與企劃模式。本書希望能提供給台灣企業打造品牌時的教戰手冊,同時也能提供給學校教師最新的「品牌管理與傳播」教材。
本書的六大特色: 1.因為許多企業會把企業品牌直接作為產品品牌,所以品牌的打造是從企業品牌開始。本書特別先介紹「企業品牌」再介紹「產品品牌」,並說明與「產品品牌」兩者之間的關係與交互影響。 2.強調企業品牌打造的重點在於永續發展,而品牌聲譽帶來的信任是永續的基礎,社會責任行銷是增加品牌聲譽的最佳方式。 3.清楚說明品牌觸點、顧客旅程地圖與行銷漏斗之間的關係,並說明如何以數據驅動行銷。 4.特別專章討論並說明最新的行銷傳播方式:「內容行銷與集客力」、「影響者傳播」與「品牌體驗與事件行銷」。 5.針對品牌的新創、老化、製造業、服務業與地方品牌不同的情境與議題,分別討論打造品牌該注意的事項並提供案例來說明。 6.由資深產業專家提出最實務、最全面的廣告媒體企劃架構。 五南出版:https://www.wunan.com.tw/bookdetail?NO=15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