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慧邁進17年 為台灣品牌國際化努力有成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智策慧行銷顧問公司總經理吳秀倫和先生攜手創辦智策慧行銷顧問公司、智策慧品牌顧問公司,今年邁向第17個年頭,合作過的公司將近80家、涵蓋6大產業領域,累積出好口碑。吳秀倫做的不僅僅是一般傳播、行銷,還集結了雄厚的顧問群,提供完整的管理服務,要把智策慧打造成台灣行銷界的麥肯錫。 當初老公要和朋友共同創業開電子商務公司,不過後來網路泡沫化,公司沒開成,變成夫妻倆創業開行銷顧問公司。老公是企管人,負責策略、財務,吳秀倫是傳播人,掌管公司業務,提供一條龍服務。吳秀倫笑說,人家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我們反過來,反而都是我對外。 吳秀倫表示,外商品牌重視品牌行銷,因此創業的第1個5年主要都是接外商的業務,像是家樂氏、微軟、惠普等等知名品牌,也學到了外商如何經營品牌。不過外商重要的策略都是在區域總部決定,台灣分公司大多只是單純的執行,發揮空間比較小,所以近10年來花更多的心力在於幫台灣公司打品牌。 第2個5年,客戶以台灣公司為多,主要是很多台灣公司有意經營自有品牌,所以我們幫台灣公司提高本土的知名度,講心占率。舉例來說,奇美就是智策慧合作了14年的公司,奇美準備要從B2B跨B2C,未營運過終端產品品牌,集團也成立品牌事業體,需建立品牌管理能力、行銷傳播與公關能力。智策慧協助整合單一品牌CHIMEI,重塑品牌定位與核心價值,成立品牌小組,協助傳播能力與品牌接觸點。十多年來成功打下國產第一,心占率超越松下與LG,累積品牌媒體聲量,已超過百億。 第3個5年以來,吳秀倫更進一步為台灣品牌國際化努力,除了智策慧的工作之外,也擔任商總底下品牌創新加速中心的行銷長,幫連鎖加盟服務業打國際通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進典工業,進典是控制閥/球閥/蝶閥領導品牌,雖然技術實力雄厚,但是卻不懂行銷,客戶更是只侷限在石化業。吳秀倫記得,當初google搜尋進典這家公司的時候,直到第10頁才看到,而且網頁簡單,只有管線、工廠,更不知道如何和媒體打交道。和進典合作後,首先展開策略地圖,導入3年品牌計分卡,輔導建立行銷部、顧客服務部、電商事業部,並且代管國際行銷傳播。進典品牌行銷成績斐然,打下了大中華金屬控制閥產業領導地位,連續兩年拿下臺灣精品獎,成就台灣隱形冠軍,而且改變顧客採購行為,業績翻漲3倍。日前還收購歐洲瑞士第2大公司、成立新加坡子公司,進軍東協市場。 智策慧底下有25個簽約的顧問群,分別有不同專長在工廠管理、人資、財務等等,依照客戶的狀況來協調顧問提出建議。如今智策慧除了台灣之外,在北京、上海、日本、東協都有辦事處,除了幫助台灣公司拓展觸角之外,也進一步服務這些海外客戶。吳秀倫說,只要想拓展新事業、公司想要轉型,就有我們可以施力的地方。 工商時報專訪:http://ctee.com.tw/News/Content.aspx?id=754590&yyyymmdd=20161015&f=3ae68b6455561d8a3b60cc8e05e31069&t=tpp
0 評論
智創品牌三步驟,老品牌重新散發活力的關鍵文:智策慧行銷顧問公司品牌策略顧問陳茂鴻
曾經輝煌騰達的知名老品牌,面臨營業額逐年下滑,顧客群逐漸萎縮,該如何做呢?雖然每一個老品牌遭遇的問題不盡相同,但仍是可以依照「智」創品牌三步驟來解決。第一步驟是從心創新品牌的領導力,第二步驟是精心規劃品牌的策略力,第三步驟是用心執行品牌傳播。 第一步驟 從心創新品牌領導力,重塑價值觀與願景老品牌通常伴隨著標準化的作業程序,有經驗的老員工跟一群忠誠的老顧客,老顧客滿意既有的產品與服務,老員工努力服務著老顧客,但年輕一代的顧客卻不太願意消費了。對企業經營者而言,外部環境持續在改變,不同世代的年輕人有自己的消費觀,適應環境是企業經營的本質,所以企業的領導者應該要將創新的基因注入在組織內,領導企業進行文化變革。 文化變革必須從企業經營的基本假設去探討,有些品牌早年的成功,是恰巧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隨著時空背景快速變化原本對事業的許多假設不復存在,就像銀行3.0時代的來臨,大部分的分行即使要關閉,但在二十年前,金融開放後,為了提供顧客一站購足的服務,金融業者大舉開設分行。隨著新科技不斷推出,消費行為也隨之改變,企業千萬不能自滿地賴以成功的假設是恆久不變的,適時檢視並改變假設是有必要的。 事業的假設改變之後,再來就是重塑價值觀與願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要納入第一線以及年輕員工參與討論,並形成共識。共識是此階段的重點,沒有共識就難以群策群力推動後續事項。接下來就是訂出符合價值觀與願景的行為準則,並透過英雄、故事、典禮、儀式以及各種設計物擴散價值觀與願景。如果要強化組織內部的創新能力,可以透過創新提案競賽的方式,進而挖掘出新的產品、服務與有潛力的員工。許多老品牌年輕化的失敗,常常是沒做好領導力步驟。 第二步驟 精心規劃品牌策略力,針對年輕族建構新商業模式在接下來的步驟中,就要開始探討與規劃品牌策略力,首先是不是要為年輕人命名一個新品牌的問題,這算是一個品牌組合策略問題,通常會建議試著用「主品牌+描述字」來命名,這樣既能延續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卻又能針對年輕族群提供新的產品服務。再來,是針對年輕族群建構新商業模式,透過完整的商業模式討論,既有的資源如何轉型來服務年輕的目標客層與並提出新的價值主張,並謹慎新商業模式是否能獲利。品牌管理最重要是能提供給目標客層一致且獨特的體驗,要做這件事,就要做好接觸點管理,品牌與顧客會有許多的接觸點,可能來自品牌的傳播,是產品、服務、店員、賣場的擺設,這些接觸點都要跟品牌主張有關,不同接觸點之間也要注意不要釋放出矛盾不一致的訊息,混亂了消費者的印象。在年輕化的接觸點中,特別注意是否仍有顯得老態龍鍾的接觸點。 任何的改變都必須投入資金與資源,利用品牌策略地圖可以擘畫3至5年品牌發展所需要流程與資源,並訂立衡量指標,以確保品牌年輕化的長期計畫,可以在一開始就有清楚的輪廓,準備好必要的預算與行動方案。 第三步驟 用心執行品牌傳播,培養鐵粉捍衛品牌品牌是烙印在目標客層的心中,進而對該品牌的產品產生偏好,進而創造出價值。所以在組織、員工、產品、服務都做出必要的改變之後,與目標客層溝通對話,不論是透過傳統大眾傳媒,或是近年來熱門的社群網絡,以及面對面地與顧客互動,傳遞訊息必須精準一致。精心設計的創意傳播活動,可以短時間快速傳遞給目標客層,進而讓顧客知悉並產生好奇與行動。藉由組織外部的訊息曝光也可以讓內部員工感受到組織是真的變得不一樣,顧客的詢問度增加,顧客的訂單也跟著增加,獲獎的訊息更會讓員工與有榮焉,增加員工的向力力。 面對消費者的負評與競爭者的攻訐,組織可以做出必要的澄清與反擊,甚至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反而增加了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同度。如果品牌已經培養出一批鐵粉,那真的要恭禧了,這些鐵粉部隊可以協助捍衛品牌。 透過「智」創品牌的領導力、策略力、傳播力完整的三步驟之後,讓老品牌重新散發出年輕的活力,老品牌一定能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成為老品牌的新粉絲。 數位經濟潮流! 台灣首屆行銷科技長認證班
協助企業建立MARTECH新部門與CMT新職位!美國有高達81%的公司已有行銷科技長職位,未來一年內,全球超過一半企業預計將行銷科技與廣告科技管理放在自己組織內,資訊科技已成為行銷重心,許多企業紛紛設立具雙重職能的高階主管職位,整合「科技」與「行銷」這兩項重要工作,MarTech來自於Marketing Technology的縮寫,他們必須連結四大類利害關係人:行銷長和其他高階行銷主管、資訊長和資訊單位,是國內極為新興且迫切需求的一項職能。 本課程將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行銷科技的內容,匯集全球頂尖MarTech大咖與業界學界重量級行銷科技強師陣容齊聚一堂,由工研院產業學院、智策慧行銷、關鍵數位行銷共同策劃,內容涵蓋豐富,名師陣容IBM、Mircosoft、SAP、Adobe、Amazon等24位頂尖專業講師,帶領學員進入精彩可期的MarTech學習殿堂,了解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發展資訊科技、數位行銷的相關應用,以案例操作演練方式讓學員快速學習,應用數位經濟科技的知識與技能,創造職場即戰力! ◎ 課程大綱及講師:單一模組27小時,三模組共81小時 第一屆 MARTECH行銷科技長認證班觀察小記二
文:智策慧行銷顧問公司 品牌經營顧問袁健馨三民數據、科技所蹤 在前文的觀察中,筆者指出B2B的行銷方式就是人們交易的本質。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商品大量生產後送達城市銷售給不認識的使用者,交易的方式轉變成B2C方式。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交換,而發展出了各種行銷組合(Marketing Mixes),企業和行銷人員無不奉為圭臬,原因其實就是科技已改變人們生活型態,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交易已經無法再使用B2B的方式了! 2007以來由於網路科技的不斷進步,加上智慧行動裝置的推波助瀾,地球上出現了比城市、國家擁有更多人口的社群,在這裡面人人擁有二個身分識別,一個屬於線上(虛擬世界)、一個屬於線下(實體世界)。有趣的事發生了,科技再度把企業與個人的交易方式轉換成B2B的方式(也可以稱為C2B)。行銷人必須面對新的環境,重新思考新的方式,這一切都與使用者正在融入新的生活型態有關。人們以其中一個身分識別,時時刻刻留下了足跡變成數據,這些數據被稱為「大數據」,它把企業與個人交易模式帶回行銷的本質,它也成為科技所要跟蹤的金探子。筆者觀察「大數據」從何而來,告訴行銷科技長,關注三類大數據就能有源源不斷的策略及創意。 民有的數據 (of the people) 科學家很早就開始研究人類的基因組合,認為DNA是每個人獨有的生命密碼,它們提供了每個人獨特的生理結構、反應、外觀等可辨識的依據。過去,人們是在疼痛發生以後,才藉著醫院的各種儀器收集各種數據,給醫師作為診斷處置的依據。今天,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已經可以經由穿戴裝置能24小時監測基本生物數據,例如:心跳、血壓、溫度等。更簡單的是,透過智慧型手機,許多人都留下了容貌、指紋、虹膜等足以辨識個人身分的數據。有些個人的數據恆常不變,有些則據隨著年齡、性別、職業、活動等狀態而改變更新。 行銷科技長分析大數據的策略之一,就是「個人所具有的大數據」。 民製的數據 (by the people) 人類活動是受生理條件和心理因素共同影響的,舉凡說話、閱覽、學習、休閒、社交等行為無一不是。在網路國度裡,每位公民7/24的每個細微的行止,透過發文留言、網路瀏覽器、搜尋引擎、虛擬遊戲、社群平台,甚至是攝影鏡頭,留下了無數的蹤跡。每個蹤跡都是一個節點數據,數據之間的關係便成為分析的策略方法。把棋士落子的所有過程都當作一個成功或失敗的策略,當供給大量足夠的棋士策略數據讓機器學習,自然成就了最高段的「神級」名譽棋士AlphaGo。對弈勝出的策略在於洞悉對方的行為並預測可能的下一步。行銷科技長分析大數據的策略之二,就是「個人行為所製造的大數據」。 民享的數據 (for the people) 從今以後我們生活的便利性將會因為智慧裝置快速的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與體驗。舉凡:智慧教室、智慧電表、智慧電網、智慧建築、智慧健康測量、智慧住宅、智慧導航、智慧 汽車、智慧保全、智慧城市、智慧工廠,億萬個智慧裝置為的是提供人們舒適、效率的生活品質,從中也啟發了新的經濟模式。過去,人類開採自然資源而有能源物質經濟,未來,我們將探勘巨量的數據而開啟資訊經濟。行銷科技長分析大數據的策略之三,就是「為個人所服務的大數據」。 大數據策略分析架構 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一直都是給行銷人最好的一句提醒,行銷「始終」都是人。「大數據」聽起來似乎漫無邊際,對漫無邊際的東西做策略分析,簡直就是漫無頭緒。 筆者把行銷對象 -「人」放進去,使得「大數據」變得立體,並且也讓策略分析有了方向感。歸納各種國際前瞻報告,發現共同的關鍵技術領域有--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慧等。 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持續精進,都離不開大數據的鑽探。舉例來說,以「個人身上所具有的」、「由個人行為所製造的」二類數據,能為企業提供優異的客戶體驗(O2O的整合),亦能為企業開發人工智慧服務(機器學習)。又例如,以「為個人所服務的」、「個人身上所具有的」二類數據,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經驗(智慧服務),亦能為企業提升生產服務的效能(智慧生產)。 在「零與壹」的時代,人類相關資訊都被以數據的形式紀錄下來。《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一書中說到:「企業究竟是什麼,是由顧客來決定的。」伴隨著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杜拉克接著指出,「任何企業都有兩個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這兩個基本功能:行銷和創新。」反推大師的話,今天創新的來源之一是數據,行銷是為了創造顧客,這都是企業存在的目的與功能,也是行銷科技長們要擔負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陳茂鴻
企業是組織的一種型式,有別於政府組織與公益團體,企業的成立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被稱營利組織,最具體的特徵,完全顯現在損益表上。在這張表上有顧客購買產品服務後所產生的銷售收入,從供應商採購原料的成本,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當收入-成本,產生了毛利。但為了提供這些產品服務,需要工廠、辦公室、員工、水電、通信….等管銷費用,當毛利-管銷費用=EBITA,經營的過程中,可能需要跟金融機構往來,產生了業外收入與支出,然後一年下來有了利潤,先繳稅給政府,剩餘的部分再分配股東。在損益表中,可以看到顧客、供應商、員工、金融機構、政府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作者:陳茂鴻
公關與行銷部門,行銷主要工作與品牌建立、產品上市記者會、經銷商會議、消費者活動、客訴(客服部門)等有關,客服部門廣義來說屬於行銷部門的一部份,因此客訴可能會在這部分發生。 公關對財務部門來講,主要做的事為年報與CSR報告書,當然有些年報不一定是公關部門製作的,有一些則是由公關部門製作,但因為企業對外可能有修辭或其他問題,財務部門可能會與公關部門合作,一起製作年報;在發行新股票也會有公開說明書,也是由公關部門製作的;每一季的法說會,或是比較大的銀行聯貸新聞稿,或是重大投資說明,有時候重大投資說明會與法說會結合,或是單獨提出說要做這些事,當然上市公司大多會有股務室和投資人關係部門,因為有內線交易法,公關上的發言要十分小心,否則發言不當會引起法規上的問題。 在人力資源部門的相關工作,第一個是在推動品牌時會有內部品牌化的動作,就是跟內部的員工說要做的是哪些、品牌精神是什麼,另外在週年慶、運動會,人力資源部門也會與公關部門支援相關活動,還有尾牙、徵才、展覽,公關部門會協助參與,還有勞資糾紛、裁員引起的相關問題,也需要公關部門的協助,因發生這些問題會引起媒體報導,需要公關部門處理,雖然是人力資源部門的職責,但公關部門也要協助對應與處理,而活動部分,福委會本來是獨立的單位,只是我們把他當成人力資源部門的功能之一,像尾牙活動,就是由公關部門來邀請媒體發稿,像勞資糾紛和裁員的處理問題,會釀成危機,企業可能會有負面報導,甚至員工抗爭,其中在糾紛部份,為什麼會列在這邊,是有時會認為公關人員需具備談判專業,雖然現在公關部門不把談判協商功能當作公關重要技能之一,但在傳統的公關有提到此一部份,所以勞資糾紛問題會由公關部門處理。 公關與生產部門,生產部門發生的問題大多為特殊狀況,例如工安事件,或造成環境汙染,例如麥當勞發生的砷油事件,有爭議性就被提出來,有時也會做產能說明,像液晶面板的供貨狀況,可能有供過於求、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況,半導體亦同,公關部門會針對此事件做說明,通常生產部門一旦發生事情,幾乎都是危機,另外,針對環保問題,企業也需要有良好社區關係,才能避免類似抗爭活動的事件,事情不一定會發生,但平常企業做的好,一旦發生事情可降低一點問題,不過也不代表說一定能完美處理,這邊是有點刻意提到社區關係,因為一般社區關係被認為是公關部門要做的事情之一。 作者:陳茂鴻
公關的價值一直都是用「等同於廣告成本」來衡量,再乘上一個看似合理的倍數。這樣的價值衡量行之有年。在2010年時國際公關協會在巴塞隆納舉辦,一群公關人終於對於這樣的衡量方式,提出改進的原則,就是所謂「巴塞隆納原則」。到了2015年,進階到2.0版,但仍維持七項原則: 1.目標設定和衡量是傳播與公關的基礎。 2.比起只衡量「產出」,更推薦衡量「成果」。 3.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應該儘可能衡量。 4.衡量與評價需要兼顧質化與量化方法。 5.廣告等值(AVEs)不是傳播的價值 6.社群媒體可以而且應該與其它媒體管道被一致性的衡量。 7.衡量與衡價應該是透明度、一致性和有效的。 從1.0到2.0版最大的不同,是原本只針對公關,後來覺得這些原則也適合在整合行銷傳播。另外原本只重視「衡量」,受了「品牌價值」的影響,把「評價」的概念也放進去了。 同時amec這個組織也提出一套方法論與工具來推廣。 作者:陳茂鴻
在傳統廣告學中,認為訊息message是透過媒體Media傳遞消費者。 這個概念,目前已經被修正為消費者在接觸點touch point上存取內容content。 在品牌與整合行銷傳播的研究中,接觸點概念的出現是非常重要的,媒體已經無法涵蓋所有消費者與品牌互動的所有點,於是就有接觸點概念,而接觸點正是消費者體驗品牌所有點,所以接觸點也等於體驗點,接觸點與體驗點都是靜態的概念,再加上時間軸,就會形成顧客旅程地圖。同時接觸點也是消費者檢驗品牌主張的線索來源。 在公關的應用上,一般把公關分成:媒體公關、數位公關與活動公關,所以接觸點也可以區分成大眾接觸點、數位接觸點與實體接觸點。 貴公司到底要做「企業品牌」還是「產品品牌」?這是我常問的一句話。
做品牌常常引用CIS企業識別系統的架構,CIS包含了MI理念識別、VI視覺識別、BI行為識別, 卻忽略了CIS原本就是針對企業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如果用比較精準的說法,是「企業品牌識別系統」,為什麼要這樣強調呢?是因為還有「產品品牌識別系統」。在很多企業裏,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是不同的,雖然也會有一些企業會直接把「企業品牌」當做產品品牌用。 所以對一般企業而言,要做品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究竟是要做1.企業品牌,還是2.產品品牌,或是想要3.把企業品牌當做產品品牌使用!這3個答案得先想一下。 |